“袁有志是個較真兒的人”,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這么說。無論是當年剛參軍入伍還是現在年屆耳順,無論是當年的工地測繪員還是現在的七院總工程師,袁有志始終喜歡扎進基層,和一線的年輕人農民工嘮嗑,鉆研安全、技術、法律、經濟這些他喜歡的知識。
“也許干技術的,就得這么較真兒,才能帶動影響一批人、一個集體、一個單位”,很多人回想他們認識多年的袁有志,這樣說。

較真兒較出“王牌項目經理”
1980年,袁有志從江蘇參軍入伍,來到陜西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00361部隊。1983年,部隊集體轉業為航天部陜西管理局建筑公司,后來成為航天七院陜西航建公司。
袁有志一開始是工地上的測繪員。他愛琢磨,遇事就要弄出個所以然,看到好的做法就記下來,在工地上應用一番。經過項目上一點一滴的打磨,到90年代,他已經是陜西航建出色的項目經理。
“袁總身上有三件寶”,陜西航建好幾位同事笑著說。一寶小本子,記著大大小小的施工工法、安全文明工地經驗,隨時隨地掏出來跟你嘮叨;二寶盒兒尺,有啥問題不使喚別人,自己下基坑爬腳手架親自量;三寶投影儀,里面裝著他四面八方搜集來的案例片,有好的樣板讓你學,也有安全反面教材,隨時隨地支起來播放,讓你感受“血的教訓”。
他搞施工,無論是當項目經理還是后來當公司副總,都是早上六點多去現場,然后才去辦公室,晚上下班還要去一趟工地。一次,一位新的負責人不了解他的風格,心想領導下基層怎么也得八點以后吧。結果早上6:30,袁有志到現場給他打電話:“我在基坑邊上等著你呢”,從此這位負責人就改了自己的生物鐘。
當時,陜西航建承建西安交大東區食堂項目,學校趕著學生開學使用,最大的要求是工期??稍谠兄竞屯碌呐ο?,不僅做到了按期交工,而且工程質量水平超過預期、安全文明工地管理超過預期,得到了學?;ㄌ幒徒坦兊囊恢路Q贊,主動提出要給予獎勵。后來,陜西航建又啃下了西安交大筒子樓改造等硬骨頭,贏得了良好口碑。甚至交大的一些老師作為業主也因此跟袁有志結識,成為朋友,多年保持著聯系。
袁有志任項目經理期間,創省文明工地1個、陜西省建設工程質量最高獎“長安杯”3個、全國用戶滿意建筑工程獎1個,創長安杯和省級文明工地個數雙雙全省第一,被陜西建筑界譽為“王牌項目經理”。

從一個人較真兒到一群人較真兒
2012年夏天的一個早上,六點多,北京海淀玉泉路一個工地門口,一個50多歲的老同志下了出租車。他來到工地東轉轉、西轉轉,上上下下轉悠了一個多小時,最后找來一把掃帚,把唯一一個看似不太整潔的角落打掃干凈,出門攔個出租離開了。
這個人,就是當時任七院安全總監、總法律顧問的袁有志。那一天,這個工地要迎接國家級“大考”。
當時,七院中航天公司承建的航天中心醫院項目想沖擊國家級安全文明工地獎項,可當時的中航天剛從虧損的境況走出來,雖然憋著一股勁頭,但是大家一來創建國家獎沒啥經驗,二來溫飽日子沒過幾天,要是這獎沒整成,還不如別瞎耽誤工夫,給老百姓省點兒錢。公司里各種意見啥都有。
袁有志堅持鼓勵中航天沖擊這個獎,這種鼓勵不僅是精神上的,更是手把手地帶隊伍。中航天的項目人員回憶,項目關鍵期,袁總差不多天天去項目“上班”。跟項目經理較真兒,跟技術員較真兒,跟農民工較真兒,通過長時間的“嘮叨”和“軟磨硬泡”,帶出了一批共同較真兒的骨干。
后來,航天中心醫院項目終于奪得全國安全文明工地的榮譽?!皬墓べY不能照常發放,到航天系統唯一的施工特級企業,中航天的翻身路上,這個項目有著標桿意義?!焙芏嘀泻教斓睦蠁T工這樣評價。
他主管七院安全文明工地創建以來,共創國家最高獎AAA級安全文明標準化工地10個,主持編寫標準化實施手冊1—6冊,全院工作水平整體大幅提升。建筑施工最高獎魯班獎的創建,除了陜西航建連續摘得殊榮,中航天更以住宅項目的高難度創建成功。

活到老 學到老 較真兒到老
盡管知道他是個“學習狂魔”,2019年11月底,一則消息還是讓認識袁有志的人感到些許意外:經過8年不懈努力,50多歲的他終于通過了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國家司法考試)。法考由于其難度和非常低的通過率,被稱為“中國第一考”。不僅在七院,就是在社會上,袁有志的“考友”絕大多數也都是80后、90后。
從2009年陜西調京,袁有志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考了兩年,法律職業資格考了八年,他自己戲稱“十年寒窗”。
為啥50多歲了還這么較真兒“為難自己”?袁有志倒覺得是慣性使然,他的業余時間基本都用在學習看書充電上。除了法律,他還考取了一級建造師、注冊安全工程師。
十多年前,一次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到西安舉行講座,現場除了學者、大學師生、企業家,還有幾位搞建筑的企業員工。原來,袁有志得知這個消息,自掏腰包買了好幾張價格不菲的票,分給幾位干部職工去聽。
“跟他一起工作,不學習點啥,會不好意思”,幾位年輕人不約而同這樣說。
看到他們學習進步,袁有志很高興。
袁有志的忙碌,往往不是上級的要求,而是自己“找茬兒”。大概這是他較真兒最貼切的注腳。
吳英男是中航天公司派往四川大涼山布拖縣彝家新寨扶貧項目的干部,這個項目的難度突破了他的認知。要在道路泥濘、夏天多發泥石流、冬天積雪的3000米高山上下建設數百個居民安置點,設備、材料、人員,處處都要施工人員自己想辦法解決。最遠的施工點從縣城開車5-6小時,當天無法往返;最高的施工點終年云霧繚繞,運輸道路事故頻發。
正是扶貧項目的政治意義和巨大的質量挑戰,讓袁有志十分關注布拖項目。僅2019年,他就先后4次前往布拖。吳英男說,每次袁總到了布拖就直奔施工現場,特木里鎮的十多個安置點他全去過。每次一幢樓一幢樓的看,關鍵部位掏出手機錄下視頻??吹綍鹤≈苻D棚的當地彝族群眾,他還上去噓寒問暖。
那天,筆者在樓道里碰見袁有志,問他忙啥,他說:“布拖下雪了,氣溫低,質量管理難度大,我還得去看看?!保ㄎ?/span>/柒軒 攝/屈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