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是一個地處四川大涼山深山區的偏遠山區縣。在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很多人來承擔布拖縣安全住房建設任務之前,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
從2018年秋天到2020年夏天,航天建設團隊來到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通過艱苦而不懈的努力,在當地的高原壩子、高山之上、峽谷深處的173個村寨小組,為當地8200多戶貧困群眾,建設了美麗堅固、寬敞明亮的新居。
布拖縣的脫貧攻堅任務有多重、多難?有人開玩笑地說:全國脫貧看四川,四川脫貧看涼山,涼山脫貧看布拖。這雖然有些夸張,但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網站上是這樣表述的:“涼山是全國典型的區域性整體深度貧困樣本,截至2019年底,尚有300個村未退出貧困村、17.8萬人未脫貧,7個縣未摘帽?!倍?/span>7個縣之中,布拖縣的貧困村占70多個,貧困發生率為26.4%,高于省州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實的脫貧攻堅決戰之地。

材料在布拖的運輸路線基本都是蜿蜒山路
住房,彝族同胞脫貧的“頭號工程”
“第一次來布拖走進老鄉家,我真的無法想像,人和牛羊住在一個屋檐下是怎樣的生活。每次想到他們的土房,我都感慨,我會盡我所能,讓他們住上好房子?!敝鞈i是航天建設所屬中航天公司布拖安全住房項目經理,他的話能夠代表多數同事的情感。
安居,是脫貧的基礎。雖然,目前布拖在住房、道路、電力、飲水、通訊等方面都在努力沖刺。但該縣還是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
在九都鄉覺莫村二組,記者走進了村民莫色么吃作的房子,用土坯、木頭、茅草建成,一片漆黑、四處漏風,火塘的柴禾熏得屋子黑黢黢,木棍、木板、塑料布搭成“床鋪”,牛、羊、雞與人共享一間屋子,牛糞的味道十分強烈。

原拆原建住戶在村頭進行彝族傳統織布
但在旁邊,她家的新居已經建好,上下兩層帶院子的小樓,藍瓦白墻,不僅有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還有儲藏室等放置工具的地方。不久,他家將搬入新居。
兩廂對比,我們能切實感受到,與其他方面的進步相比,居住條件的改善是生活安全、健康、文明、幸福的標志。正像1956年涼山民主改革后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今年之后,像莫色么吃作一樣的彝族貧困群眾,生活將發生巨大變化。

莫色么吃作的老房子
最大政治工程 最難工程 最不一般的工程
“我們西安都是平原,對于這樣在高山零零散散建房子,之前根本想象不到”,航天建設所屬陜西航建布拖安全住房項目經理王晨這樣對記者說。雖然聽說了布拖的艱苦,但是來到這里,才對當地的貧困程度、思想觀念障礙和建設工程基礎條件的匱乏有了深刻的認識。
2018年9月,航天建設所屬中航天公司、陜西航建公司分別中標2018年布拖安全住房項目的不同標段。當來到布拖后,航天人在各個方面認識到這個項目的不一般。
地方政府對于選擇建設地點給予了充分支持,但是173個地點分布在十多個鄉鎮,有的僅有幾戶人但遠在云霧繚繞的3000米山頂,有的單程行程近10小時,有的當時根本不通公路,一些點位只能靠建設人員去做工作。
自古以來,彝族有居住高山的習慣,有的老人一戶兩戶住在山巔,一生都很少下山,對于搬遷新居抵觸情緒很強。于是,建設人員請來翻譯、當地學者,在村干部幫助下登門做工作。
在項目部人員的手機上,記者看到了從縣城前往地洛鄉、浪珠鄉的導航路線,一些路段連續急彎近百個,遠遠超過著名的貴州“72道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沙石路。朱應鵬說,建材從山外運來,大車從外地到安置點最少20個小時,到地洛鄉單程30個小時,大貨車不能通行,就改為小貨車,再向里走就要借助騾馬馱,輔以人工小推車倒運。最難的地方只能肩挑手扛。他們的團隊進場后,第一件事就是拓寬了30公里的沙洛鄉道路。

拉果鄉偉木村位于峽谷深處隔金沙江與云南相望
建筑材料是更令人焦急的事。布拖縣沒有水泥廠,涼山州各縣都在大規模搞建設,州內的鋼筋、沙石、水泥各種材料普遍短缺,為了保障工期,朱應鵬、王晨等人跑遍了涼山州,最遠到省內成都等地甚至云南購買建材。
雖然地處南方,但高原上的布拖是個實實在在的缺水縣??h城尚且時時停水,高山上的安置點更是缺乏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為此,航天建設者翻山越嶺在懸崖峭壁上鋪設引水管線,將水引入蓄水池備用。有的蓄水池引來牛羊飲水,但沒辦法還要同時作為做飯用水。據不完全統計,各個施工點修建蓄水池80多個,購置租賃水車10多臺,團隊鋪設的引水管道就達50多公里,相當于從北京西部的門頭溝鋪到東部的通州。
“您覺得這個項目最難的時候是什么時候?”記者問朱應鵬?!皬拈_始到現在,一直都難;而且從材料到人工,各方面都要操心?!彼摽诙龅幕卮?,有些冷幽默,也很實在。
“我1998年入職,到現在22年。布拖項目算是工作以來接手最大的政治工程,傾注心血最多,也是應該的?!瘪T冬燕是中航天公司承擔布拖項目的總承包部負責人,他的話,代表了航天人的認識和態度。

航天建設管理人員對日久村住房進行檢查
彝族群眾的幸福 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成敗在于精準。要扎實做好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危房改造、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等精準扶貧重點工作。
在中國航天科工,在中央企業對口幫扶之外,四川布拖項目是參與程度最深、影響最為巨大的一項脫貧攻堅任務。航天科工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劉石泉多次對該項目作出重要批示。黨組副書記徐強更是前往成都會見四川省領導,對項目予以協調,并前往布拖以慰問導彈型號試驗隊的規格慰問航天建設者。
在布拖,徐強語重心長地囑托:“在地方看來,我們是中央企業。央企承擔著經濟責任,更承擔著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希望大家重視安全質量,與政府開展好合作,讓彝族老鄉住上滿意的房子。大家辛苦了!”

新竣工的九都鄉芝洛古村安全住房
在航天建設,成立了以黨委書記、董事長高峰為組長,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治國為副組長的項目專項督導小組,督導協調進度、質量、安全工作,每日了解進展,每月兩次現場檢查。2020年3月新冠疫情期間,高峰驅車28小時趕到四川,協調并督導項目推進。
在航天建設,加強內部聯動,本部急事急辦理順業務流程,兩家航建為項目開啟綠色通道,優先辦理合同評審、資金撥付、驗收申報等相關工作。
脫貧攻堅工程是政治任務,航天建設黨委讓參與其中的黨員干部在實踐中錘煉黨性。項目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對在布拖現場表現突出的員工戰場提拔、推薦入黨、表彰嘉獎,同時大力宣傳報道一線員工事跡,營造了以奮斗者為本的積極氛圍。
中航天公司總承包部黨支部在特木里鎮大型集中安置點現場設置了黨員服務站,很多人說,這間八九平米的小屋就像一面鏡子,墻上的黨徽和現場照片,背后是彝族群眾的幸福,是我們航天人的奮斗,這里映照出了高原上閃耀著的初心和使命。

工人在進行最后的墻面處理
在這里付出 在這里成長 在這里收獲
在布拖的幾天,記者在跟大家的交談中,隨時都能聽到某個同事遇到難題想方設法克服的故事,也聽說很多人長年駐扎錯過了家庭的重要時刻。在了解到單位給予了他們各種關愛和慰問后,還是想把他們的故事講述出來。
黃小文,36歲,入職4年,2月份寫下戰書要求來布拖。當書記聽說他妻子臨近預產期,執意將他換下來。
“我家里安排好了,我可以的。醫院已經定下來,工會宋姐還給我愛人孕期指導,特別細!”經過他再三堅持,黃小文加入布拖團隊。
到布拖現場,走遍34棟樓,黃小文第一晚就骨頭酸痛無法入睡。但第二天又帶著記錄本和問題清單,準時到崗。
那天,孩子出生了,妻子發來視頻,剛從工地回來的他默默流下眼淚,抱著手機久久不愿放下。
公司領導班子決定派專人跟家屬對接,解決實際困難:“一定要讓黃小文在布拖沒有后顧之憂!”
“等家里的崽長大,我一定跟他講講布拖的經歷”,黃小文操著江西口音,這樣說。

拉達鄉特爾村村民正在搬遷入住
王晨早在2018年9月就帶著青年突擊隊,從西安來到布拖。修建住房的同時,山區一遇大雨,塌方泥石流頻發,搶修道路已是他們的常態。從山區到壩子,從辦公室到施工現場,在忙碌的同時,他這個項目經理考慮周全,還一直把民工的事放在心上,督促施工隊伍做好工資發放。
5月底,正是驗收的關鍵階段,他作為項目經理走不開。記者聽同事說,王晨家里很多事情,兩個孩子,老大骨折了這幾天手術,老丈人也剛剛做完手術。王晨說:領導對我們來布拖的人員都挺關心的,我忙完這一陣會回去看孩子的。
鄭楊友是中航天公司布拖項目生產經理,90后、新晉奶爸、小個子、干事麻利是他的標簽。此前干質檢員的他來到布拖接受挑戰,將114棟樓管理得井井有條。剛來時一座山又一座山地選址直到半夜,之后的每天找村書記溝通協調,現在的加工、加料、停電、市政、安全,鄭楊友挺感謝領導這樣“逼”他。
盡管家也在四川,但兩年來他就回去過兩次?!暗炔纪系拇蠊こ掏炅艘欢ㄒ厝ザ嗯闩銉鹤?,真的想他了?!?/span>

偉木村村民梁子富剛剛搬入新居
把記憶留在這里 把情感留在這里
2020年4月底,有一張圖片在航天建設人的朋友圈流傳——貧瘠的大山中,一座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施工板房矗立在山坡,板房頂上一排紅色大字“浪珠國際大酒店”,仔細一看,這字是ps上的。作者是陜西航建安全總監周期。
那時,浪珠鄉作為最偏遠的點位全力沖刺,周期就拿起行李跟青年突擊隊一起戰斗,度過最關鍵的20多天。在“浪珠國際大酒店”,沒水沒電沒信號是常事,但是一旦有信號,周期會把他拍到的當地孩子照片發給同事。
記者見到周期時,看到一張他拍的浪珠小學吃午飯的場景,沒有房間,孩子們都蹲在操場上吃午飯。他認真地說:“他們選擇不了自己的出身,希望能通過努力改變命運。我爭取給他們蓋個像樣的食堂?!?/span>

莫色么吃作站在新居門口對未來充滿向往
而在九都鄉負責建設住房的蘇鳳彥蘇工,是個一家三代同在航天的老航建人。因為他負責的房子多是原拆原建,住旁邊的村民沒事就來看看自己的新房,老蘇就跟他們熟絡了起來。每次看到村里的孩子衣著破舊、滿身泥巴,他想起自己的第三代,心里特別不是滋味兒。
后來,他在朋友圈募集了不少衣服、書本。臨回北京的前一天,這些東西到了,老蘇高興地說:“我去給孩子們送過去,這樣我就能踏實地回去了!”(文/航天建設 武鎧 攝/中國航天報記者 宿東)

蘇鳳彥和覺莫村的孩子再見
|